对欧洲德国职业教育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1-01-05点击:6474
(一)大力宣传职业教育,提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职业教育在欧盟各国享有声誉,尤其在德国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崇尚技艺而不鄙薄职业教育是德国的社会风尚,德国有一句谚语:不教会青年人手艺就等于让他们去偷。德国人总是教育子女学习技艺立足社会。在德国大众心目中,接受职业教育并非是无可奈何的选择,而是主动的追求。德国许多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士均以曾当过学徒为荣,而从事职教管理和职教研究的人员中,大多数都有接受职业教育的背景,上至校长,下至教师,都有接受职业教育的背景;并且谈起这些学习经历时,都是一脸的自豪和自信。所创设的教育体制,适合各种个性特长、学识水平的学生选择分流,虽相互沟通,形式良性循环的人才成长链。企业注重真才实学的人才,能自觉地遵守在职业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自觉地在人才培训上投入,中国的双元制,双元制高等职业教育,使得职业教育有良好的基础和发展的后劲。作为学生和家长比较实际,选择怎样的教育,完全根据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个体情况,比较理性,并不盲目地随大流。据了解,“西门子”总裁是学文理大学的;“奔驰”公司总裁是专科学院毕业的;而“欧宝”总裁是从“双元制”的学徒做起的。德意志银行的许多员工是通过职业培训从业的,他们中的一部分人通过创业开设了分行。在德国拥有较多财产的,不一定是学历高的人,开面包店的小老板往往拥有“奔驰”和“宝马”轿车。而在我国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是很低的,很多人对职业教育持有鄙视态度,尤其在长江以北地区,大部分学生及家长认为只有上高中彻底没有了希望才会上职业学校,认为上职业学校是无奈的选择,因此我们必须加大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让全社会了解职业教育,关注职业教育,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
(二)充分发挥政府在职业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在德国、法国,职业教育实行由政府主导,教师是公务员,职业学校只负责向学生提供基础文化课及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致使履行教育的职能,其他方面像职业学校的招生、实习、与企业联合是由政府负责进行的。在德国,政府在职教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十分明显。政府调控力度大,效果好,职教呈现有序的发展状态。而在我国,在对职业教育的管理上,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的力度不够,学生接受职业教育,以及学生毕业后的就业,主要由学校和家长负责。
(三)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促进校企合作。
在德国,企业既有外部的压力,更有内部的动力。这就
是,在外部,法律有规定。在内部,企业本身有需要,而且这种需要是根源于企业经济利益的需要,二者是统一的。从培训费用的承担比例看,企业在“双元制”中占据主体与核心地位。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费用的投入比例,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中各占1.1%和2.5%。而整个培训费用一般由企业承担85%,其余15%由州政府拨给学校。在德国企业看来,培训费用的投入就是企业的一种投资,对企业具有增值的意义。一般来说,“企业部分的培训”是学生在企业接受培训的那个学期或在假期里完成的。这样,企业就可以对他们未来的员工有更好地了解,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并将其与企业紧密相连。这与以前的培训大不相同。过去,学生在完成培训后往往接受其它学习。现在则不同,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他们可以带着实际问题到学校里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这样,这些学生就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培训和大学学习,比以前的学生节约了大量时间,还大提高了培训的质量。
而在我国,很多企业着眼于眼前的利益,不愿在职业培训上花过多费用。如何使企业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大力推进校企合作,政府在此方面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校企合作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是职业学校生存和发展的迫切需要。
(四)加强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
在德国,成为一名职校教师极其不易。要成为一名职校教
师除了具有学历和资历并享有公务员待遇这些基本条件外,还必须经过2年以上的工厂实践才具备职校教师资格;若担任实训教师,则必须经过“师傅”考试并取得师傅的资格。由于职业学校对于专职教师的任职资格要求较严,因此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力都较强,如西门子技术学院要求教师每年定期去企业挂职训练,或不定期去企业学习、了解生产情况,因此教师熟知企业的生产流程、工艺要求和产品质量标准。德国的职校教师大多一专多能,工作量也很重,其中理论课教师每周课时要达24学时,实训课甚至高达35学时。政府特别规定职校校长必须每周保证上课4学时,以利于指导教学工作。在我国,职校教师大部分毕业于师范院校,大部分实习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毕业后只会讲理论,没有相关的实践经验传授学生技能,职业学校必须投入经费对专业教师进行实践技能的培训,因此在培养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时不仅进行理论传授,而且要进行实践技能训练,以培养毕业时即合格的专业教师。
(五)学习欧洲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德国,职业教育的部分教学是在企业内部或“生产车间”式的教室中进行的,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验证所学理论,这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毕业之前就可以胜任所从事的工作,这种方式让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学生将终生受益,大大缩短了学生毕业后由学校转向社会的过渡期。而我国的职业教育大部分教学任务是在教室中进行的,主要侧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在经过两到三年的理论学习后进行实习,将所学理论知识转换为实际应用技能往往需要一到两年的漫长过程,而且需要在实习期间重新学习各种各样的实用技能,提高工作效率。这两种迥然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用性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六)锐意改革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
从总体来看,我国职校所采用的教材普遍偏深、偏难,内
容上太过于注重理论知识讲授,而实践应用的比重较小。这些教材一般偏重于理论的阐述,实践应用或动手指导的内容较少,再加上现有的职校教师绝大部分都是来自于工科院校,这样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都会无意中以自己所学过的大学教材做参考,这又使得教学内容无形中又上了一个台阶,双元制高职,双元制专业,形成了目前教学中理论课“偏深、偏难”的问题,减弱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训。而在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师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实践经验丰富,对学生的动手指导更是步步到位;而理论课的讲授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德国职教课程开设的指导思想是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专业课为实训课内容服务。而在我国课程开设的指导思想是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实训课也是为专业课服务。这一点的不同反映了教学指导思想的差异。